1950年9月,耿飚邀请瑞典方面的代表参加10月1日的国庆庆典。一位瑞典将军得知耿飚曾带兵作战,便带着怀疑的口吻问道:“听说你打过仗?手下有多少兵?”
耿飚说:“没多少,大概三四十万吧。”
“这数字比我们整个国家的兵力都高?”瑞典将军一脸难以置信。
耿飚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,后来转型为外交官。他早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表现出色,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国家需要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外交能力的人才,耿飚因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政治素养被选中,逐步从军事领域转向外交工作。他在多个重要外交岗位上任职,为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。这种从将军到外交大使的转变,既体现了他的个人能力,也反映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。
【耿飚:将军?外交官?】
1949年,随着新中国的诞生,各项事业都开启了崭新的篇章。领导人明确指出:“我们必须构建全新的外交体系,这是属于新中国的外交!”
谁来接任这个职位呢?这个位置需要一个全新的人选。
针对这一情况,毛主席和周总理特别召集了一次高层会议,重点商议相关事宜。
在会议陷入僵局时,周总理的一席话让大家豁然开朗!
我们的外交代表必须体现中国特色,军人背景是个不错的选择,他们纪律性强,若还能掌握外语,那就更理想了。中央的工作人员虽然稳重,但有时对基层民情的了解可能不及地方人员。这一点也需要纳入考量。
周总理话音刚落,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赞同,一致认为他的观点很有道理。
毛主席果断下达指示:“就往这边搜!”
毛主席翻阅着资料,仔细筛选,忽然目光停留在“耿飚”二字上,不禁称赞道:“耿飚这人挺靠谱!他很不错!”
要理解耿飚为何受人称赞,得先看看他的过往。他的经历让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。
耿飚家境贫寒,年纪轻轻就不得不离开学堂,开始四处打工以维持生计。尽管如此,他辛苦几天赚到的钱,还不够一家人一天的口粮。再加上时常被克扣工钱,生活更是雪上加霜,日子过得异常艰难。
当时,耿飚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:终有一日要彻底推翻他们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耿飚投身红军,凭借卓越的能力,他的职位不断晋升。当时,他唯一的念头就是守护家乡和祖国,为人处事十分低调,因此在军中并不显山露水。
真正让耿飚声名鹊起的是湘江战役。
提起那次战斗,耿飚感慨道:“那可真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硬仗!”
1934年11月,红军计划在兴安与全州交界处跨过湘江。毛泽东主席多次发出命令和渡江方案,力求迅速完成这一任务。
那天,刘亚楼率部队先行到达湘江,经过侦察,发现江边并无敌军防守。然而,由于博古等人决策失误,我军准备渡江的行动很快被国民党察觉,计划因此暴露。
在解放军尚未跨过长江之际,蒋介石迅速调遣大批精锐部队,在全州一带设下埋伏。
我军渡江之际,不料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四面埋伏。毛主席闻讯后勃然大怒,形势危急,如同陷入绝境。面对如此困境,红军别无选择,唯有拼死突围,方能继续完成渡江使命。
在激烈的战斗中,我军由耿飚和杨成武指挥的一个团,成功地拦截了敌军的十五个团。这场战役中,耿飚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和指挥才能。
敌人装备精良,人数众多,战斗力强悍。然而,我们别无选择,只能勇往直前,直面挑战。
面对敌军人数众多且占据有利地形的局面,我军遭受了严重打击。弹药耗尽后,战士们毫不犹豫地举起大刀,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,刀刃相碰,鲜血四溅!
从小习武的耿飚,挥起大刀,高喊:“冲啊!”
战士们纷纷拔出刺刀,与敌人展开肉搏。此时,耿飚正被疟疾折磨,身体虚弱不堪。可正是这位团长,拖着病体指挥部队,连续奋战五天五夜,最终成功带领全军渡过江去!
长征路上,耿飚屡建奇功,声名远扬。他在军中得了个响亮的绰号——"耿猛子",这称号既体现了他的勇猛善战,也彰显了他在部队中的威望。每当战事吃紧,他总是冲锋在前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革命军人的无畏精神。战友们提起他,无不竖起大拇指,称赞他是一员猛将。耿飚用一次次出色的战绩,在长征路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。
这位在战场上勇猛无畏的将军,新中国成立后却毅然转战外交领域,担任起了大使的重任。从指挥千军万马到纵横国际舞台,他展现了军人之外的另一种风采。这一角色转变,既体现了他个人能力的全面性,也反映了国家对他的高度信任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,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,还是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,都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。这种从武将到外交家的华丽转身,不仅彰显了他个人的远见卓识,更体现了新中国对人才的多维度培养与使用。
【向外交领域进发】
在抗日战争时期,耿飚负责接待了一个来自美军的观察团。考虑到这些美国军官刚到延安,可能不太适应当地的生活,耿飚不仅亲自引导他们熟悉延安的环境,还耐心地教他们如何骑马,确保他们能顺利融入这里的生活节奏。
抗战胜利后,国共双方展开和谈,耿飚作为交通处长,与叶剑英、李克农等人在北平,与支持蒋介石的美方代表展开了谈判。
耿飚的能力完全符合外交官的要求。他具备出色的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,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表现得游刃有余。无论是谈判桌上的斡旋,还是与各国代表交流,他都能从容应对,展现出一名优秀外交官应有的素质。他的跨文化理解力和语言天赋,使他在国际舞台上如鱼得水。这些特质让他能够胜任外交工作,为国家利益做出贡献。
除了耿飚之外,还有许多将领也走上了外交之路。这类由军人转任外交官的例子并不罕见,他们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作用。类似耿飚这样的将军外交官,在中国外交史上可谓比比皆是。
1950年初,新年伊始,兵团政委李志民兴奋地找到耿飚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老耿,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!组织上决定调你去延安,然后转赴北京,担任外交官。这可是个重要的任务啊!”
耿飚一听,心里直打鼓。他向来是带兵打仗的,外交这活儿可从来没干过,实在有点不情愿。但没过多久,他还是和几位被任命为外交官的同事一起,去了中南海见毛主席。
抗战时期,耿飚被调往后方负责物资补给工作,期间他不仅猎过老虎和豹子,还将猎物献给毛主席品尝,这一举动让主席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主席见到耿飚,亲切地握住他的手,笑着说:"老耿,咱们又碰面啦!中央决定调你去做外交工作,要辛苦你多费心了!"
耿飚直言不讳地说:“主席,要说打仗,我向来无所畏惧,但说到当外交官,确实有点……”
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我们国家现在急需人才,而耿飚同志正是最合适的人选!”
"各位都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兵,既然能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,区区笔墨交锋又岂能难倒我们?"
听到毛主席对自己的认可,耿飚心里踏实了,他坚定地说:“主席、总理,请放心,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!”
为了迅速培养外交人才,党组织特别邀请了多位北大教授,专门为他们讲授礼仪课程。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,高效地提升学员的外交素养,确保他们能够迅速胜任未来的外交工作。通过这种集中培训的方式,学员们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,还能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外交能力。这种快速而有效的培训方法,为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,确保了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学“洋外语”可真是让人晕头转向!但再难也得咬牙坚持啊!
身为一名军人,再大的困难也得咬牙挺过去。耿飚虽然嘴上总说“这太难了”,可他学起来比谁都快,动作也最规范。
【“你带过多少兵?”】
耿飚随后被派往瑞典担任外交大使,并兼任三个国家的公使职务,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。
在瑞典访问时,一位瑞典将军得知耿飚曾在战场上指挥过部队,便在一次公开场合半开玩笑地问他:“耿大使,听说你以前也是将军,我也是将军,你当时手下有多少兵啊?”
耿飚大使一听就明白了话里的含义,笑着接话道:“不算多,大概也就三四十万吧!”
瑞典将军一听“三四十万”这个数字,顿时瞪大了眼睛,难以置信地说:“耿将军,你手下的士兵数量竟然超过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军队!”
话音未落,他随即向耿飚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耿飚曾感慨道,"那些外国人竟然觉得中国那么不堪一击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!"